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 -> 校友会 -> 校友故事 -> 正文

梦回金岗忆芳华

发布日期:2024-08-27  作者:82级中文班曹桂先  点击量:

汉水汤汤,东流而下,直泄三千里,何其长,古老而壮观。《尚书·禹贡》载,“潘冢导漾,东流为汉。”由此可知,汉水自陕西宁强县潘家山流出,入汉中后称汉水。《诗经·大雅·云汉》有“卓彼云汉,昭回于天。”《诗经·小雅》有“维天有汉,监亦有光。”继而有星汉,汉专指天河,银河。汉水与丹江交汇,形成了“亚洲天池”,丹江库区,中国水都——丹江口市。我的母校郧阳师专,为了服务南水北调历经五次搬迁,与上个世纪的1981年,从湖北郧县搬迁到,丹江口市区东边7公里的一个叫金岗山的地方来!金岗山地处湖北丹江口市丹赵路社区,因此山金黄色而得名,海拔206米,山不高,东高西低,势如鲲鹏展翅,直欲扶摇九霄。登临绝顶极目四望,满目青山,林茂竹修,芳草萎萎,百花葳蕤,紫气氤氲。西顾眺望“亘古无双胜景,天下第一仙山”华中道教圣地武当山,天柱撑立夫武当,观七十二峰之垂首,云雾缭绕,仙气飘飘;东临沃野千里,鱼米之乡,锦绣南襄盆地,江汉平原;北临汉水之阳,渚大泽而汪洋,俗称“小太平洋”,流动的黄金海,内陆的太平洋,碧波荡漾,水天一色若沧海,玉液琼浆,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,滋润北国,一泫清水滋润北国1.6亿人。登高南望,滔滔汉江,尽收眼底。极目而望,更有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,巍峨挺拔的武当山与左右呼应。北眺南阳盆地,华北平原,逐鹿中原。凖其地望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是一个学习做学问成栋梁之才的聚宝盆。

话说壬戌年丁末月上午,骄阳似火,高温38°直逼40°。我正在和父母一起在“十年九旱”的鄂北岗地老河口市孟楼镇韩堂村瘠薄的黄土地上锄苞谷地,突然,镇上的邮递员拿来高考录取通知书,我仔细地看“湖北郧阳师范专科中文科”录取时,激动地跳了起来,将手中的锄头扔出25米远,拿起通知书就往村头跑!上百名村民把我家里围了个水泄不通。他们为祖祖辈辈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而骄傲!

上个世纪的1982年9月10日上午,东方微白,莫道君行早,我告别了父母兄弟,踏上了西行的公共汽车,来到了湖北丹江口市汽车站,受到了81届中文系师兄们的热情接待!记得当时我在1982年8月25日,湖北郧阳师专录取新生名册上写的报名号为:518957;新生报名册上还有性别年龄,家庭地址和政审结论,第一志愿,还有高考成绩:总分数345;政治74;语文74;数学44;历史70;地理61;英语20分。当时,还盖有“湖北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”审批大印,录取组签字:黄和芳,龙毅;录取学校负责人签字:于宝成。落款时间为:1982年8月25日。记得那天下午,当我踏着泥泞的道路向金岗山进发时,往届的同学们男生穿着绿色军大衣、女生穿着冬草绒衣服,簇拥着到山下的丹江口市跃进门电影院,看电影《被爱情遗忘的角落》,这是一部改革开放少有的爱情片,由峨眉电影制片厂1981年9月2日推出,由演员沈丹萍主演。反映了四川偏僻农村荒妹被封建爱情桎梏不敢谈爱情,到赶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,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故事,至今《角落之歌》我还能哼上几句。

对于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来说,大学校园的憧憬可能源于一部电影《女大学生宿舍》,武汉大学中文系才女余杉的处女作,是1983年上映的散文诗电影。在那部电影里,校园是知识的海洋,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朋友和志同道合的伙伴,拥有最纯真的友谊和最远大的理想。

我们的大学生宿舍在位于金岗山腹地西北的1号宿舍楼204室。宿舍楼共有6层,5层以上是女生宿舍。那天,204室热闹非凡,每位同学像大姑娘上轿一样先介绍自己的“英雄出处”:首先迎来的“贵宾”是王永辉,来自湖北省地质大队第五大队子弟,他身高178米,身材健壮,皮肤白皙,眼睛囧囧有神,风度翩翩,一袭喇叭裤,青春阳光帅气。第二个“贵宾”是阮家颂,来自房县安阳公社黄柚大队四队,后来我在研究《中华诗祖尹吉甫传》时,特别研究了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》作为诗300首开篇为何在房县写的得知:“关雎”的“雎”——雎山,又叫“南山”,山下有关雎水和漳河,尹吉甫就常常来到这里采风,写下了堪称“中国爱情第一首诗”的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》: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州,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所以说,老阮不“软”,他的老家可大有来头。老阮个头180米,我说他是“雄伟的喜马拉雅山!”他皮肤黝黑,戴着一副深度眼镜,一看就是做学问的料子,后来,当上了我们班上的学习委员。第三个“贵宾”是龚举善,来自古称武陵县的“桃花源记”原型地,今竹溪县的龙坝乡,中等身材,一双眼睛明亮有神,留着一头秀发,言行举止俨然一代伟人年轻时潇洒帅气。他语言犀利,有自己思想, 在文学评论上有独到的见解。雷天贇,来自郧县梅铺镇,他的家乡也是文化底蕴深厚,早在1975年,就在这里发现了80万年前梅铺人。他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,满脸写满沧桑,苦大仇深,父亲去世得早,靠母亲一个人拉扯大,非常不容易。张龙,第五个“宾客”,他来自郧县城关镇,也是“人类老家”,叫小D,性格开朗,幽默大方,有点玩世不恭!我哪,杨洪林老师在报告文学《赤子痴情献秦巴》中是这样描述的: “走路敏捷如风,说话快言快语,不时有点小幽默,爱好在写作!”

1982年9月10号晚上,我们整理完床铺后,就准时来到了学校教工食堂傍边的一间平房教室里等待老师们的“视察”、“检阅”。7时许,只见军人出身的学校党委书记杨文芳迈着军人的矫健步伐,大步流星地跨进教室,同学们全体起立,热烈欢迎杨书记和班主任程明安老师,以及辅导员梅松老师。接着,杨文芳老师一个个问学生的名字!第一个问的是一位女生,你叫啥名字?哪位女生答到:“凌瑞阁!”杨书记说“名字起得好,凌云的凌,瑞,吉祥,美好;阁,高楼,寓意崇高,名字寓意很好!”,然后问了两位男生,当问到郭清君时,他说“清 形容水的纯洁,人的单纯,廉洁,高雅,名字寓意很好!”当问到我的名字时,他来了一句藏头诗“曹操真英雄,桂花八月香。先生来师专,美文诉衷肠!”

当晚,我们下榻在金岗山宿舍楼1号楼204室,金岗山的夜色多美好,月亮出奇的亮,我们头枕着碧波荡漾的汉江水慢慢睡着了。夜出奇的静,只有鸟鸣,蛐蛐叫,偶然传来三两声犬吠。

晨曦,太阳从东方露出鱼肚白,金岗山云雾缭绕,仙气飘飘,我们洗刷完毕,迎着薄雾、听着广播台播放的《校园早晨》歌曲,来到金岗山晨读,或背英语,或背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》。课堂上我们迎来了新老师,首先登台授课的是讲授古代汉语的程明安老师,他自诩“我这个人比较消瘦,长的像甲骨文,教的也是甲骨文!”。程老师睿智、治学严谨,把甲骨文、象形文字讲的活灵活现。当代文学授课老师肖向东,大气儒雅,穿着一身灰白衣服,头戴鸭舌帽,一副学究样,当代文学课讲的生动活泼,引人入胜。写作课老师冷遇春、卢金昌两位讲课理论与实际结合,写作技巧入脑入心,声音铿锵有力,激情澎湃。先秦文学老师于宝成,讲话慢条斯理,一口中原官话的普通话,将晦涩难懂的《楚辞》、《离骚》讲的浅显易懂。元明清文学老师孟进厚,把元曲杂剧讲得活龙活现。他讲《水浒传》时,疾恶如仇,痛斥潘金莲,手舞足蹈,将粉笔扔到同学座位上,口里吼着“打死你个臭娘们”。搞得班上同学不时发出唏嘘声,引起不小的躁动。文学评论课老师欧阳友权毕业于武汉大学,有着深厚的学养,旺盛的创造力,丰瞻的学术,不凡的才气,见解卓越,立论独到,评论犀利,讲得生动鲜活,一向令学生头疼的枯燥的文学评论课变得有趣好玩。

我们的同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:潇洒派:同学王永辉,英俊潇洒,倜傥不侃。青春派:同学武传英,中等身材,小巧玲珑,长发披肩,学习很好,当时,各大电视台正在热播日本电视剧《排球女将》,她长得就像小鹿纯子,同学们还以为日本女演员荒由美子远渡重洋,到郧阳师专82中文系留学哪!同学齐春,个子不高,面带微笑,小酒窝里装满了甜蜜,充满青春活力;同学凌瑞阁,身材高挑,河南口音重,端庄秀丽,气质娴雅,同学都称她“林妹妹”。啃书派。女生李自莲来自武当山麓,周庆梅来自“中国七夕”故乡郧西,她们有着大山女性的坚韧和毅力,悟性高,基础好,每天伏案10多个小时,分分秒秒抓学习,成绩在班上一流;男生阮家颂,江尚权都是学霸级别。剑走偏锋派。我哪,信奉“六十分万岁”,也不挂科,实行了“战略性转移”,不像考大学那阵子,每科都要100分,及格就得了!突出写作,对外投稿,引起媒体关注!这还得感恩我的两位贵人,一位是我的政治老师,著名律师,房县司法局局长雷国忠老师。当年,填报高考志愿时,我征求雷老师的意见,我说家里太穷了,我想报考郧阳财校,或者郧阳财贸学校,读两年中专,就能拿工资接济家里了!雷老师说“不行,你的高考分数已经达到‘地区大专’的分数线了,必须上!但是,你进大学之后,要发挥你写作特长,对媒体投稿。现在,我们国家刚刚改革开放,百废待兴,各单位都缺乏写作人才,如果你投稿多,发表多,就会被新闻媒体看好录取!”于是,我就按照雷老师说的办。恰巧这时,1982年2月10日春节大年初一,我姐姐曹桂英春节期间,为农民赶制农民画的事迹,在《中国青年报》头版头条刊登。当时,《中国青年报》影响很大,一下子就收到了10000多封信。采访者为老河口市文化馆创作员鄢岳。我就拜他为师写新闻。鄢岳老师教我从“豆腐块”,“萝卜条”写起,然后,日积月累,再写大部头。于是,我就利用寒暑假,到湖北河南两孟楼镇采访。先后有《郧阳师专82中文科学生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款37元》,《青春在31岁腾飞》,《郧阳师专81级学生在武当山抢险》等100多篇新闻作品在《湖北日报》、湖北人民广播电台、《郧阳报》、丹江口市人民广播电台播出。那时,每当郧阳师专广播站播音员刘莉的甜蜜声音出现时,广播站几乎每天中午晚上播出校园新闻时就有“本台记者曹桂先报道”的声音就飘荡在金岗山上空。于是,在班上就有了“曹记者”的称号!那时候,《人民日报》社记者“刘宾雁”写了一篇报告文学《人妖之间》很有名气。同学们就说“再过两年,见你如见刘滨雁”(同学仇波语)。

受当时中文系写作教师,著名诗人王家新的影响,班上也出现了几个小诗人——郭清君,仇波,杨世春,阮家国等。阮家国和杨世春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作家,分别担任竹溪县文联主席和郧西县文联主席。

闲暇时间,班里也组织同学们到武当山、丹江库区“小太平洋”和河南南阳卧龙岗旅游。那时候,可没有豪华旅游大巴。我们坐的是学校建筑工地上的东风—140货车,不遮风也不挡雨,但是一路上充满着欢歌笑语。

读大二时,我62岁的母亲害怕晕车,她就翻山越岭徒步走了50多公里路来看我,赶到学校吃了一大碗面后,帮我拆被子、洗衣服,下午4点,她又赶着回家,走时留给我1.4元5角的硬币,然后又从金岗山下的茅腊坪出发,翻过海拔400米高的丹江、淅川、老河口三县交界处的二劈山,昔日土匪出没的山寨,荆棘丛生,荒无人烟的地方,回到家时到了次日凌晨3点钟多。

在师专读书时,还发生了3件惊天动地的大事,一是离学校不远的河南南阳卧龙岗风景区,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,开国将军杨得志的女婿,在风景区休假游玩时,被当地小流氓刺死,惊动了中央,是引发1983年“严打”事件导火索之一。另外一件是1983年10月,汉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,丹江大坝顶端还有几公分就要漫坝,丹江城区上空拉响了警报,我们学校广播站发出通知:“同学们,赶快腾出教室,让丹江城区的灾民避乱”,造成了人心惶惶,好在不到10分钟,警报就解除了。第三件事是1985年7月,就在我们毕业离校的前一天下午,骄阳似火,气温节节攀高,英语系几名学生到金岗山下的土坝水库游泳,其中一位学生还是学习委员,被水下的水草缠住溺水而亡,教训惨痛。

上个世纪1985年7月,我大学毕业了,有幸被慧眼识珠的湖北广播电视厅选中。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的湖北电视台随着事业的迅猛发展,急需进一批大学生。湖北广播电视厅就向湖北省教育厅招人。由于当时要在湖北省十几个地市州派驻记者站记者,省教委答复:没有那么多大学生给你们,这样,可以从全省各地师专中选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充实力量。于是,就有了我进入湖北电视台的机遇。

我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,曾先后担任湖北电视台驻郧阳、十堰、二汽、神农架记者站站长。后来调任《湖北新闻联播》任责任编辑,也担任过湖北省委宣传部新闻评论员。这四十年,是中国改革开放、中国电视事业迅猛发展、波澜壮阔的四十年,我积极投身在这个洪流中,以傲人的成绩,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。我先后被授予“全国十年改革题材宣传先进个人”“湖北省七五期间山区建设先进个人”、“湖北省98年抗洪抢险先进个人”。我比较关注老少边穷库地区新闻。1991年7月1日,正值建党70周年,新闻《党的好干部王启刚》在中央电视台《新闻联播》头条播出,受到各级关注和好评,被评为中国新闻一等奖;我还时刻关注“三农”,对农民饱含深情,《假种子坑农》,获得湖北新闻一等奖,还有《抢险工地老鞋匠》也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。我疾恶如仇,秉笔直书,新闻《湖北房县清理局长街》,《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》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;新闻《飞机撒金留下了什么?》也获得了湖北新闻一等奖。四十年来,我先后参与了南水北调、脱贫攻坚,98抗洪抢险、乡村振兴等新闻报道。丰富的报道,我积累了丰富的采访、编辑、策划、评论经验。我十分注重理论探索,先后在中央电视台《电视研究》、《中国电视学刊》、《新闻前哨》、《传媒观察》、《声屏世界》、荆楚网等中央、省级理论刊物上发表。发表的作品有《俏目天成始动人——电视新闻标题制作技巧》,这篇论文在中央电视台《电视研究》发表了10000字,《电视新闻讲故事的诱惑力》,《突发新闻报道,电视新闻不能隔岸观火》《和谐社会媒体构建》、《包装与电视品位》等100多篇论文发表。新闻每天都在发生,我一直在路上。2023年6月,我退休后,很快实现了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换,玩起了抖音,开办了抖音《阿曹说事》,主要讲述荆楚文化,武当文化、神农架野人故事,98长江大洪水和南水北调文化,不到半年粉丝就达到7000人。

回顾我走过的历程,有以下几点可以与同学们分享:

一是,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

我来自鄂北岗地老河口市一块贫瘠的黄土地,在困难年代,一家人住了一间半草房,一家6口人,只盖了一床被子,一天吃三顿红薯充饥。赶上了好时代,我来到了金岗山,是武当汉水的灵气,是师专母校的甘露乳汁把我养大,是教师们的辛勤培养,才使我这一棵金岗山的小草成长为一棵大树,由一名草根成为一名高级记者,一名文化学者。退休了还享受高级记者待遇,一个月还能领一万多元退休金。我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,感谢党。感谢我们的母校,为母校120年华诞点赞助威!

二是上善若水,感恩贵人

机遇总是为那些有头脑的人准备的,要历经“为伊消得人憔悴。衣带渐宽终不悔”后,才能“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”。我是一名草根,没有花香,没有树高,没有后台,没有背景,却有两次被贵人选中,一次是1985年毕业分配时,本来我要分配到神农架林区,却被慧眼识珠的湖北电视台选中!2005年6月,省委宣传部要一名挂职干部,湖北电视台台长唐源涛从湖北台2000多名档案中选中了我,看准的是我业务能力强,在国家级,省部级发表的论文多。然后,我就成为了湖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专家!

【作者简介】

曹桂先,男,1964年5月30日出生,湖北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。1985年7月——1996年9月,任湖北电视台驻郧阳十堰二汽神农架记者站站长;1996年9月——2023年,任湖北卫视新闻中心农业组长,《湖北新闻联播》责任编辑;策划组长;湖北省委宣传部新闻评论员。先后有《党的好干部——王启刚》,《98'长江抗洪大洪水》系列报道,《南水北调走中线》(15集)等50多篇新闻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,湖北新闻一等奖有新闻论文《俏目天成始动人——电视新闻标题制作》,《突发事件新闻不能:“隔岸观火”》,《和谐社会媒体架构》等100多篇论文在《电视研究》,《新闻前哨》,《新闻世界》上发表。 先后被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:“七·五时期山区建设先进个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