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 -> 校友会 -> 校友故事 -> 正文

掬水月在手

发布日期:2024-10-28  来源:   点击量:

时光如流沙从指间脱漏。不经意间,离开母校已三十年,一万多个日子车轮般从我心头轰轰隆隆碾过。在母校的那些日子如星辰缀满我的心空,闪铄着钻石的光芒,照亮我平平仄仄的人生道路和山高水长的尘世生活。

我是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1994 届成教班毕业生。时间回溯到四年前,我从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毕业,被分配到秦楚边关大山深处的一个乡村中学当老师,教语文,任班主任。那一年我十八岁。一个十八岁的大孩子,带着一群十四五岁的小孩子,课堂上离题万里地讲欧美现代诗,课外打篮球,带学生去更深的山里野炊,嘴上挂着学校规矩,心里想的全是江湖和天涯。20 世纪 90 年代初,时代的摩天轮不断旋转,我的这种另类作派自成一格,吸引着邻班的学生趴在我们班教室的窗户上,目瞪口呆地看着我在黑板上板书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句“夹克破旧,像一群饿狼”。

这样疯了大半年,自己学的那点知识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了,心里便有了危机感。全然顾不上日记扉页上抄写的米兰·昆德拉那句“人类一思考,上帝就发笑”,学着罗丹刀下思想者的样子,右手托着下颌,有模有样地思索自己的人生了。思索了一天一夜,我作出一个决定:考郧阳师专,考中文系。于是乎, 在晨曦初露的清晨,在星月满天的午夜,我把自己反锁在那座破旧木楼的斗室里, 啃教材,练作文,背知识点,刷数学题……考试放榜下来,嘿嘿,居然胡打乱撞地考了第一名。

在那片知识略显荒凉的乡土社会,在秦岭云遮雾罩的峰峦里,在汉水日夜不停的呜咽中,对于散落在各个乡村学校的青年教师而言,郧阳师专犹如矗立在鄂西北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一座神圣殿堂,牵引着大家的想象,承载着我们的梦想。现在,我终于如约而来,将在这里书写人生新的一页。

初次踏入地处汉水之滨、金岗山麓的郧阳师专校园,即为她独特的美而深深震撼:铅华洗尽而又风姿绰约,恬静内敛而又生机勃发。校园内树木成荫,花草葳蕤,教学楼、宿舍楼、图书馆错落有致,亭台轩榭巧妙点缀,运动场绿草茵茵,读书长廊书声朗朗。整个校园布局独具匠心,营造出一种江南园林的意境,实在是一个读书修身的好地方。主教学楼前广场上矗立着一代哲人杨献 珍的汉白玉雕像,杨献珍以哲学家的深邃目光注视着眼前这片曾经生活和求学的土地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郧山汉水儿女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奋斗。此后两年,校园里又新建了历史雕像墙,人类摇篮、孔子听歌、屈原行吟、大岳武当、郧 山书院、律师施洋、贺龙挥鞭、汉江明珠等八个篇章,像八束光点亮岁月的喑哑与缄默,讲述着鄂西北的邈远历史、人杰地灵与烽火烟云。

我的班主任是杜高琴老师,知性,漂亮,气质不凡。我被安排担任班级学习委员,协助杜老师组织全班的教学事务。后来,杜老师去湖北大学进修,自此人生海海,再无相见。我翻到当年的日记,兹摘录一段:“六时四十分二十秒,七月最后的一天。‘我将去湖北大学学习,有什么事情只管和我联系,我会尽 力帮助你。’年轻的杜高琴老师啜着椰子汁,不等我开口接着说:‘你很有才情, 很有志向,好自为之吧,苍天不会辜负。’我感激地望了一眼杜老师。人行天地间,万象皆宾客。窗外黄昏潮水般涌来,一种风景正在更替另一种风景。或许自然万物的拔节与蛰伏,正是人生最为恰切的隐喻。”

“中文系是一条撒满钓饵的大河。”受到李亚伟的蛊惑,我无数次憧憬过一个大诗人率领一伙小诗人在教室里写诗的场景。我端坐教室第三排,满怀期望 地等待着,想及这一天终于到来,又是激动又是紧张,手心都有点微微出汗了。伴随上课铃声的尾音,教授开始在讲台上口吐莲花,嘀嘀咕咕吐着气泡,却只字不提“现代派”。在那一刻,我内心滋生一丝莫名的失望,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那样安慰自己:梦想梦想,只能在梦里想想。天气依然酷热,教室天花板上的电风扇发疯似地旋转着,带来一阵后现代主义的眩晕。

随着学期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,中文专业的各门学科像万花筒一样次第呈现。郧阳师专虽非名校,但名师云集,灿若星辰。他们治学严谨,术业有专攻;教学灵活,成一家之言。于宝成教授将《诗经·野有死麕》“舒而脱脱兮,无感我帨兮,无使尨也吠。”之句演绎为:“小哥哥哟,别猴急嘛,别扯人家裙子嘛, 你看把狗狗都吓得直叫呢!”少女的娇憨之态、羞涩之心与爱慕之情,像追光灯打到舞台的特定位置,清纯形象跃然眼前,令人悄无声息地产生代入感。原来古典文学作品还可以如此有趣!透过线装书籍与泛黄册页,将先民的鲜活生活以长焦镜头定格,实现古今穿越与互动。

周进芳老师写作课的开场白讲了一个小故事。他出差齐鲁,乘火车返校途中,在车厢里发现几个小混混。如何对付这些滋事谋财者?他苦思良策。恰在此时,邻座旅客欲打开罐头瓶盖,左旋右旋而不得,急得脑门冒汗。瞅准这转瞬即逝的时机,周老师一把夺过罐头,将瓶体颠倒几次,拍打拍打瓶盖,暗中使出吃奶的力气,一把将罐头瓶盖扭了下来。周老师将罐头递给邻居,故作轻 松地笑了笑。邻居好奇,问:“君乃何人? ”周老师双手一抱拳, 深吸一口气:“武当山下弄拳人。”且说那几个混混目睹刚才的场景,还不以为然,现在听到周老 师自报家门, 顿时大惊失色,悻悻而去。这个开场白很有杀伤力, 以致多年以后,尽管周老师不停地著书立说,但刻印在我脑海里的形象依然是飞檐走壁之人。

喻斌老师讲授唐宋文学,旁征博引,触类旁通,将现代话语体系甚至民间 俚语导入古典语境,把一部唐宋文学诠释得充满烟火气,令人口齿生香。我在 鄂陕交界的湖北口回族乡作书记时,喻老师曾应邀探访湖北关,作《湖北关记》,后改写为《湖北关赋》,其笔力雄健,文采斐然,有汉魏气象。此赋被当地政府勒石立碑,置于关楼之下,见证秦楚两地源远流长的友谊。程明安老师自嘲“长得像甲骨文”,引领我们拂拭古老汉字上的积尘,解开每个汉字的文化密码,使其散发出璀璨的光芒。龚举善老师对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,肖向东老师对当代文学的全景扫描,潘世东老师对汉水文化的发幽探微 … …

青衫不管露痕湿,直入乱花深入来。在母校的三年时间,我无比珍惜每一寸光阴,如饥似渴地泅渡在知识的海洋里。我读的是成教班,只有寒假、暑假才能来学校上课。不像全日制在校生那样,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。我白天听课、作笔记,晚上复习、迎接考试。我给自己立下规矩,每天晚上至少学 习两个小时,任酷暑逼人、蚊虫叮咬,任寒风敲窗、室友嬉戏,遏止内心的冲动,把自己“钉”在书桌前。有次室友梦中呓语,呼叫女友,突然翻个身又打起呼噜, 雷鸣一般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,我将他的被子按照黄金分割比例掀至 0.618,寒气袭来,那哥们儿把身体蜷缩得像个虾米。我接着读马尔克斯,游走马孔多小镇,不觉东方之既白。

寒窗苦读,必有斩获。我因成绩名列前茅,毕业时被学校评定为“优秀毕业生”。尤其每次测试,我身边围了一圈同学,他们美其名曰“追星”。其中有两个女生,颜值高,气质佳,而且还单着。可惜那时少不经事,面对佳人环绕,愣是没有下手,待到下个学期再相逢,佳人已经嫁人了。

郧阳师专发轫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的郧山书院,曾六次迁建,数易其名。2016 年,母校更名为汉江师范学院。120 年来,母校秉承“立德、启智、修能、笃行”的校训,立足十堰,面向全国,汲取仙山秀水之灵气,赓续古老郧阳之烟火,茹古涵今,贯通中西,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,成为鄂西北的人文高地 与精神脊梁。《大学》云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。”母校深厚的人文积淀与文明传承,是莘莘学子求学修身最为宝贵的精神资源。母校如一轮明月,映照我心 中的江河,虽无炽热光焰,但以其皎洁的光芒,成为照亮我人生长途的灯盏。

杜甫曾意味深长地提醒人们:“转益多师是汝师。”母校的每一个老师都是一桢风景、一座山峰、一条河流,虽风格各各不同,但师道同出一脉,不单教我们知识,更教我们做人,引导我们迈向知识的殿堂,不断完善人格塑造。

从母校毕业后,我辞教从政,辗转数地,履职多岗,始终传承母校“筚路蓝缕, 以启山林”的精神谱系,心怀黎民百姓,砥砺公仆本色,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了不凡的业绩。工作之余,我坚持读书写作,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,作品在《人民文学》 《诗刊》《散文》《青年作家》等文学期刊发表,出版诗集《在低空飞翔》、散文集《一寸光阴》,散文《欲笺心事》入选全国高考试题。

人生如飞蓬。毕业后山一程水一程,许多老师无从谋面。但师道永存,师恩难忘,母校每个老师已成为高悬在我心空的星座。常常在午夜时分,思念轻叩梦境:而今宛尔音容在,犹是当年问字时。

【作者简介】

魏荣冰,1991—1994 年就读于郧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成教班,曾任乡镇党委书 记、县人社局长,现任湖北汉江瀑布群 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局长、郧西县委人 才办主任,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作品 见于《人民文学》《诗刊》《星星诗刊》《民族文学》《青年作家》《人民日报》 《光明日报》等报刊,著有诗集《在低空飞翔》、散文集《一寸光阴》,散文 多次入选《中国精短美文精选》,散文《欲笺心事》入选全国高考试题。

【编辑:曹扬 责编:胡江涛】

下一条:梦回金岗忆芳华